完全脫離日常生活實際的數學難題又是否完全不可取呢?
一位心理學家問小孩:「如果你到雜貨店買糖果,值6仙,你付了10仙,應找回零錢多少?」小孩答他從未擁有過10仙,如果有,他絕不會拿來買糖果,況且他媽媽也會做糖果。
類似趣事其實來自一本三十年代的教育心理學著作,聽起來並不陌生,或者我們小時候也曾被人問過類似的問題,諸如樹上有10隻小鳥,獵人瞄準了1隻並開槍打牠下來,問樹上還有小鳥若干。如果你正經八百地計算10減1的話一定讓出題的人笑得人仰馬翻。
那麼數學課是否真的有些什麼特別,以致學生「懂得」以另外一種方式、態度來處理數學課涉及的問題呢?…這裡我們隱約見到當問題的真實性較高時,學生還是會考慮一些現實需要和條件的。
其他要點:
- 有趣的處境難題可以提高學習興趣,但要認真思考如何避免太多太人工化的虛擬處境。
- 其實,數學以其純粹形式出現的很多情境都足以令不少學生傾心而沉醉於解題之中,問題反而是數學教師本身的數學素養,是否足以支撐一個有數學味道的數學課。
最後,僅以一題完全虛假卻不能不如此擬題的文字題作結:
保羅放下他的書,在一張小紙片上計算著。
「這本書裡有很多可讀的東西,」他告訴他的妻子,「我想你也一定喜歡。」
不要讓我等太長時間!」瓊微笑說,「你還有多少要讀?」「將近150頁,」保羅回答道,「我看這裡有些東西非常奇特。第一章是從第13頁開始的,從這一頁到我現在正看著的前一頁,那些頁的頁數相加,跟我將要看的那些頁的頁數相加,兩者和是一樣的。」「那麼你看的時候有沒有跳過一些頁呢?」瓊問,「無論如何你等看完書再去算那些東西,我想要書!」實際上保羅一頁都沒有跳過。
試問,他手頭正在讀的是第幾頁?
延伸閱讀:原文(須另轉簡體字)及<數學教育>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